【鼓励原创,欢迎分享】 文/蓝风 图/福建东南拍卖 福建海峡文交所 杜陵坑 杜陵坑又名都灵坑,都成坑,都丞坑。《寿山石小志》称其“为山坑之冠,田石几不能专美。” 这被奉为山坑之冠的杜陵坑石,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小志》记,此石“明末清初发现。道光后开采渐多。石产于坑洞,半透明而有异光,闪烁夺目。色黄或稍暗如赭者,名黄杜陵。淡如洋参者,俗号洋参黄。纯红及浓如橘皮者,名红杜陵。白非纯白,略带蜜黄者,名白杜陵。兰似天兰冻而带暗绿者,名兰杜陵、绿杜陵。黄红纯者甚鲜,辄相杂成章,其质温润幽雅,皆美妙可爱,其通灵瑰丽处,虽玛瑙、珊瑚不让。” 这一段详记了杜陵坑温润优雅、通灵瑰丽的质地和五彩缤纷的色彩。如今传世的杜陵坑石,惟蓝、绿少见,其余红黄白灰等俱多。石质坚结致密,故光泽亦胜于其他山坑诸石。
       然而杜陵之美却还不止于此。《小志》中说,杜陵坑“偶有红格裂痕者,迫似田石,掘于土者,亦有萝卜纹,故石工恒以赝下坂田,虽久于玩石者,几不能辨。然其纹曲而细,非若田黄之纹直而绵密;且晶莹晃朗,与田石不同;其性坚脆,刀过处,石屑卷起,亦与田石之韧性有别。”这里的“掘于土者”指的是掘性杜陵坑,即从矿体上崩落埋于土中者,为独立石块,其质色与田黄极其相似,以其冒充田黄者颇众,而杜陵之美,由此亦可见一斑。
       此外,杜陵坑还有水流纹、金沙地、花生糕等特质,即《小志》中所记“杜陵坑中,又有一两处透明若玻璃者,俗名鼻涕,宛如古玉之鼻涕青。紫点似散沙;白点似杵碎之花生;水痕现青紫色,其黄红相间者或有红点,则皆为田石所无。”这些均为杜陵坑特有的标志,若分布得当,亦为美质。
       杜陵坑开采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矿洞,为琪源洞、坤银洞与元和洞。因元和洞开采较晚,故《小志》中只记载了琪源洞和坤银洞。 《小志》记:“琪源洞,又名锦源洞,早已出石,至石工黄琪源开采后闻名。所出纯黄而通灵者甚佳,晶莹可称妙品,仅次田黄,俗呼琪源洞杜陵,可为杜陵坑之冠。此洞之石,色多杂蓝、灰、暗红,而质皆温润可爱,玛瑙不如也。一九四六年所出较多,今琪源已去世,而洞亦不复出石,则更为珍贵矣。”
       “坤银洞在琪源洞顶,为石农张坤银所开新坑。质稍坚,各色俱有,白带录灰味或牙黄味如玉者甚佳,亦有黄红灰透澈如玛瑙者。虽纯者较少,亦皆可爱。外有白色不透明薄皮,中多条状色纹,石工称为牙痕。”
       更多杜陵美石集锦
      
      
      
      
      
      
       转自寿山石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