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风 图/福建东南拍卖 善伯洞 善伯洞位于杜陵坑之北,二者之间还有尼姑寮、蛇匏等杜陵同系矿脉。关于善伯洞,一直有一个悲惨的传说。《小志》中也记载了这件事:“清咸同间,有石工善伯者,采石于此洞,洞陷,身没其中,于是乡人相戎弗敢往,此后八十年,寿山之佳石殆罄,遂稍稍有问津者,因名其石曰善伯洞,俗又呼仙八洞。”
       善伯洞质地晶莹脂润,蜡型较强,外观有些近似内蒙巴林石,半透明或微透明。《小志》记:善伯洞“所出之石,质结如尼姑楼、迷翠寮,盖亦杜陵坑之余脉也。色极多,红如桃花,黄如蜜蜡,灰如秋梨,白如水晶,赤如鸡冠,紫如茄皮,种种具备。内隐粉白块,似花生糕。红紫点似丹砂,间多金银砂,闪烁其光。其明翠温纯者,则直入杜陵坑之堂奥。其次者诸色相间,虽砂丁错之,皆新巧妙绝。”
       这里说善伯是杜陵余脉,实际上,善伯与杜陵矿洞虽近,又都有稳定、坚结的有点,但外观上还是颇为不同的。简单来说,杜陵“清”,即色彩清明,透明度更高;而善伯“润”,色彩柔和,透明度逊于杜陵,却更有妩媚韵致。杜陵和善伯都有金砂地与花生糕,但杜陵常见水流纹,善伯则罕见。
       善伯有老性和新性之分,清代也就是传说中善伯开采的时代,因开采规模小,故传世极少。及至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间,重新大力开采,出产了一批上乘的石头,质色均为上佳,且有“金沙地”特征,称之为老性善伯洞石,其后所产为新性善伯洞石。
       另外还有一种“脱蛋善伯洞石”,为卵状矿脉或夹在围岩中,或散落在矿洞的附近。色泽有“银裹金”或“金裹银”等,其外层石的透明度较强,往往能透出内层的蛋黄之色,所以石农称之为脱蛋善伯洞石。脱蛋善伯块度一般不大,但特别脂润细腻,为上品。
       更多善伯洞石精品欣赏:
      
      
      
      
      
      
      
      
      
      
      
      
       转自“子西寿山石文玩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