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图解陈子奋《寿山石小志》·高山篇
发表时间:2019-01-21 17:01:06
作者:
所属板块:寿山石
文/蓝风
图/福建东南拍卖
高山石
高山石是寿山各石种中的“第一大户”,品种之丰,色彩之繁,远胜其他。《寿山石小志》记:“高山为寿山之最高峰,清乾隆时开始采掘。有大健洞、世元洞、嫩嫩洞等,皆因采石人之名而名。又有和尚洞,大洞,水洞,新洞,啼嘛洞,四股四,油白等洞……色较他石特多,有红、黄、白、灰诸种,复有黄白相间者,白中多红点及红块者,白中夹灰块及紫块者,红黄白三色相间者,不一而足。石中多红紫痕似水纹条纹,错杂散乱,故色纯者难得。尚有俗称玛瑙洞者,黑色中环绕红黄白蓝紫诸色条纹,甚可爱。另有黑地中显灰白条纹如牛角者,亦可玩,实皆出于和尚洞附近。”
高山石品种繁多,故作者又分门别类加以介绍。
首先是高山冻。《小志》记:“高山石之透明莹澈者,名高山冻。质极腻,中或作棉花状,白如白蜡烛,名白高山冻。灰白中有黑色斑纹,名乌地高山冻。淡黄或黄赭,名黄高山冻。红或白而有红褐色斑点及条纹者,名红高山冻。高山红多带暗红胭脂味,晃朗鲜艳者难得。有桃花红、朱砂红、玛瑙红、瓜瓤红诸色。通明纯洁无暇玷者,通称高山晶。高山冻石,近似坑头各色者,亦称水晶冻、鱼脑冻、桃花洞、玛瑙冻、牛角冻、环冻等。惟其石质不如坑头坚结。”
这一段略微混乱。因为高山石种类实在太多,分类方法复杂,在无法判明出自哪个矿洞的时候,以色区分未尝不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而段落里提到的各色石种,如白高山冻、高山晶、朱砂红、桃花冻、牛角冻等,今日亦经常看到。
此外,《小志》中还单独介绍了几种特点比较突出的高山石。
《小志》记:掘性高山是“高山之掘与土者,异洞产。”其实就是从矿体上脱落埋入土中的石块。由于受到泥土浸润,因此“质洁腻,性通明,萝卜纹粗而显明”这就有些田石的意思了。唯田黄脱离矿体已久,不辨“出身”,为独石。掘性石则脱离矿体时间较短,且均分布在矿体附近。
掘性高山石外表和田黄还是有比较显著的差异的,但《小志》中所记颇为有趣:“黄者作杏黄色,名掘高山黄,美丽纯粹,不减田黄。顾黄白相间,则另一格调。白者洁净幽雅,名掘高山白。玩石者多以代白田,盖其纹其质,直迫白田而近之,惟日久多成淡黄色。百年来,白田不多见,收藏者得此,慰情聊胜于无矣”。得不到田石便以掘性高山石代替,收藏者的心态跃然纸上。
《小志》中还提到一种“白油”,今日多称为“猪油白高山”。文中说:“以其白似猪油,亦高山之别出者,质松燥而涩,易透油,久浸则净,离油即色变。若再浸油,则复通灵,但不作白色矣。”
再有,就是被《小志》单独介绍的“太极头”。太极头为矿洞名,所产石头质地坚致结密,品质特价,被誉为“山坑中的水坑”。《小志》记:“太极头亦高山所出,其晶莹坚洁,酷似坑头冻及高山晶。黄红色泽鲜丽,以玛瑙红、黄水晶、鱼脑冻、水晶冻尤多……较之高山、坑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者。”这绝对是相当高的评价了。
关于高山石质松亲油的特性,《小志》中亦有阐述:“高山石质细而微松,光而通灵,不让坑头,唯逊其坚耳。锤凿所经,多裂痕,以油浸之,则泯且透明。但不能保持油质,永久不变,稍缺油,则复原状,甚至变性。如红色退而成黄赭,且有细碎之白点浮出,兹不雅观。”
必须指出,高山石浸油的确很常见,但亦并非所有的高山石都需要浸油。质松而燥者,在空气中会干燥并产生裂痕,但质地坚致细密者如太极头、民二高山等,则本身就很稳定,无需油养,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石头本身的品质。
此外,《小志》中还介绍了高山石中的水黄、水白、干黄等,为其并非上品,故略过不再展开。
更多高山石精品欣赏:
===========================================
转自“子西寿山石文玩珠宝”
相关热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