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石古名“黄石”,又称“黄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品种,约占田石挖掘量的百分九十以上,所以民间习惯将田石统称谓“田黄石”。旧时北方曾有人以谐音把“田黄”写作天黄、阗黄或填黄等,皆不达其意,故不传。     田黄石因色黄而得名,表皮多具不透明或微透明淡黄色层,亦有黑、白等色皮。肌理玲珑澄澈,萝卜纹纤细而密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以石材的色相分黄金黄、鸡油黄、橘皮黄、枇杷黄、桂花黄、熟栗黄、杏花黄、肥皂黄、糖棵黄以及桐油黄等多种。其中以枇杷黄色最正,属田黄之标准。黄金黄色嫩质灵,在强光下金光灿烂,十分高贵,价格也最昂。桐油黄又叫“桐油地”,顾名思义如煮熟的桐油,色黯质粗,属田黄之下品。     在田黄石中有通体透明或外表全裹白色层者,别名田黄冻、银裹金田石。     田黄冻——是指透明度强且特别纯洁通灵的田黄石。犹如新鲜的鸡蛋黄,罕有难觅,块度多细小。   银裹金田石——俗呼“银包金”。是一种色彩十分奇特的田黄石。外表包裹一层白色皮,里层则为纯黄色,黄、白分界明显,酷似卵蛋。以皮层均匀洁净,萝卜纹细者为贵,不能全裹者次之。如果田黄石的表面仅挂稀疏白皮者,则不能列入此品。    白田石是白色的田石,其色泽绝少纯白,多略带微黄或如蛋壳青,以近似羊脂玉者为上品。其萝卜纹明显,细嫩绵密,红筋、格纹浓如血缕。 在白田石中有质地通澈或外表全裹黄色层者,别名白田冻、金裹银田石。 白田冻——是指质地晶莹通透的白田石。多产于上坂田中,近似坑头所出白水晶,表里色泽无甚变化,筋络显露。 金裹银田石——俗称“金包银”。外表包裹纯黄色皮而里层则为纯白色,正与银裹金田石相反。色层分明,黄白相映,别饶情趣。惟往往黄色皮层稀薄,难求均匀。有些白田石仅局部泛黄色或挂稀疏黄皮,不可与“金裹银”混为一谈。    红田石又称“橘皮红田石”。是橙红色的田石,属田石稀有品种。其色红中略带橙黄,如熟透的橘子皮,或像烂柿,鲜艳通明,故名。其质洁色纯者尤其罕见。龚纶《寿山石谱》称:“(田石)红者殆绝无仅有,数十年不一见。” 红田石中,质地莹澈者称“红田冻”。又有一种原为田黄石,经火熏烧而转为红色者别名曰“煨红田石”。 红田冻——红田石中质地莹澈者,称作“红田冻”。纯净通灵、光彩夺目,萝卜纹纤细而清晰,乃田坑之“极品”。 煨红田石——是一种由于外部原因使田黄变成红色的田石。其成因有二:一种是埋藏田土中的田石,长期受到焚草积肥等高温煨煅,石质渐起化学变化,外表出现浓红色皮层,而里层则依然保持原有色泽。另一种是经人工处理,将田黄置火中烧毁,致使石色转红。 凡煨红田石,其色皆非天然所固有,虽红艳然欠温润,且经过火炙,多数质地变得脆硬,裂纹增多,甚至会出现部分焦黑,其价值速不如天然之“红田石”。    黑田石是黑赭色的田石。因色相不同,可分为纯黑、灰黑和黑皮三种。 纯黑田石——又称“墨田”。色浓如墨,在强光下略带赭意,质地近似坑头所出牛角冻。外表具黄色皮,肌理隐细黑斑点,萝卜纹较粗,呈网络状。 灰黑田石——色灰黑微泛黄意,犹如墨水沫涂秋梨上。此系田黄石久埋田中受泥土炭质浸蚀所致。 黑皮田石——是一种外表包裹乌黑色皮的田石。浓如纯漆,或全裹,或半裹,厚薄不均,色调变幻。此类石界乎黑田与田黄之间,一般以黑皮在石中的分量来划分。黑皮面积大且厚者,属“黑田石”,若皮薄而疏者,则仍以里层的石质、色相归类。 在黑田石中有质地通灵者,又称黑田冻。 黑田冻——是指色纯质晶莹通透的黑田石,纹理及黑斑尤为显露。   乌鸦皮田石又称“蛤蟆皮田石”,专指表层含稀薄微透明黑斑的田石。因类似乌鸦背颈之羽毛,明亮富有光泽,或如癞蛤蟆的肌肤,点点黑斑,故名。其纹理或呈流纹或成条状,浓淡变幻,聚散有致,与田石的自身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饶有韵趣。   这类田石在标名时也可以在原石名前冠以“乌鸦皮”以显特色,如乌鸦皮田黄石、乌鸦皮红田冻石等。    硬田石又称“粗田石”。是指质地粗硬的田石。凡田石中含砂团、多裂痕,色黯质硬者,都列为“硬田石”,以区别于质纯色佳的田坑宝石。 硬田石虽属田坑石类,但由于品位低,价格贱,大多数没有收藏价值。 搁溜田石又称“猴流田”。福州方言“猴流”即滚动之意。顾名思义,是指农民翻田耕作或雨水、山洪冲荡等原因而出露地表的田石。 这类田石无需挖掘,靠偶然捡得。但石质因为受到日光曝晒、风雨侵袭而减却原先的温润风采,外皮粗硬,枯燥乏味,其品质终难与深埋土中的田石相比。 溪管田石又称“溪坂独石”、“溪中冻”。是埋藏溪旁水田中的田石被山洪冲荡而沉积溪底的矿块。寿山溪中偶有发现,因旧时在中坂溪管屋附近溪底积石最多,故以“溪管”命名。 田石久蕴水中,受其浸润,外表泛淡黄或暗赭,质地莹澈可爱,向为藏家所珍惜。高兆《观石录》所记:“至今春雨时,溪涧中数有流出,或得于田父手中,磨作印石,温纯深润。”指的就是溪管田石,惟今已难觅。 牛蛋黄石又称“鹅卵黄”。是散藏于寿山溪底及沿岸田地中的一种块状独石。 民国初年,梁津在《福建矿务志略》中记载:“牛蛋黄,腾黄色,微透明,产溪泥中。”在埋藏田石的各坂田地中,时有牛蛋黄石出土,唯下坂所产最多。 牛蛋黄石,因形如卵蛋而得名,光滑无明显棱角。质微润,不通灵,色多纯黄,外表包裹粉黄色或黑、白色石皮,偶有出现黄皮红心或红皮黄心。其中部分质细者与田黄、鹿目格略近似,无萝卜纹,多隐粉末状细色点。俗有“牛蛋田”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