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软玉中“水线”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发表时间:2019-01-15 23:27:00
作者:
所属板块:翡翠
中国的软玉产地众多,包括新疆和田、台湾花莲、江苏溧阳、四川汶川县龙溪乡、辽宁岫岩、青海格尔木市等地。由于各地所产软玉的价格相差较大,因此,软玉产地的鉴别已愈显重要。近年来,在青海东昆仑地区产出的软玉中普遍发现有“水线”,于是众多商家和消费者曾一度将其视为该地软玉的产地鉴别特征。本文拟通过对软玉中“水线”的特征研究,结合笔者多次进入矿区实地考察的结果,探讨“水线”的成因。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市场上简单地将“水线”作为青海软玉的产地鉴别特征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1 表观特征
“水线”通常是指贯穿于青海软玉原料及雕件中的相对透明部分,在抛光的雕件中尤为明显。由于其往往呈直线状展布,宽度一般仅若干mm,因此,软玉商家形象地称其为“水线”。“水线”与两侧的软玉主体部分呈突变接触关系,透明度高,油脂光泽较弱。
2 岩石矿物学特征
测试样品为2004年赴青海东昆仑三岔口软玉矿区野外考察期间收集。
2. 1 主要矿物组成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得知,“水线”的矿物成分主要是透闪石,其质量分数高达95%以上。为了准确地确定其矿物组成,对“水线”进行了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图1) 。由图1可看出,其主要谱线依次为31127 1 ( 310) , 8. 466 0 ( 110) , 3. 278 2(240) , 2. 705 8 (151) ;矿物X射线粉晶衍射鉴定手册 中透闪石的主要粉晶衍射谱线依次为:81400 ( 110 ) , 3. 110 ( 310 ) , 3. 270 ( 240 ) , 2. 703(151) 。由此可见,“水线”部分衍射的波峰位置和强度都与透闪石的接近。因此,“水线”和软玉主体部分一样,均主要由透闪石矿物组成。
图1 “水线”部分的X射线粉晶衍射图谱
2. 2 微观形貌特征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样品的软玉主体和“水线”的结构特征有明显的差异。
1、颗粒大小:软玉主体部分中的透闪石为长柱状,颗粒长约20~40μm,宽小于4μm (图2) ;“水线”中的透闪石为长纤维状,从收集的样品看,透闪石颗粒的长度变化较大,短者数十μm,长者可达数mm,宽一般小于2μm (图2) 。
2、显微结构:软玉主体部分中的透闪石颗粒呈毛毡状交织结构(图2) ;“水线”部分中的透闪石纤维平行排布(图2) 。
3、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水线”部分中的透闪石纤维的排列方向与“水线”的延伸方向大致呈90°相交,两者呈突变接触关系(图3) 。纤维的长度受“水线”的宽度控制。
3 软玉及“水线”的成因模式
软玉矿体产于基性辉长岩侵入体与碳酸盐岩围岩的接触部位,更多地呈顺层状产于接触带附近褶皱的碳酸盐岩岩层中。结合以上对“水线”在软玉中的产出状态及岩石学特征的研究,笔者认为,软玉及“水线”的形成可能为成矿流体多次活动的产物。
1、软玉的成因:受晚古生代东昆仑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的影响,三岔口地区形成一系列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岩浆作用后期形成的大量富硅热液从围岩中交代出Ca和Mg等物质,最终形成含矿流体。岩浆侵入形成高角度逆冲断层,断层活动发生在流体压力超过静岩负载的地段 ,受断层活动以及俯冲带构造挤压的影响,碳酸盐岩层褶皱隆起,并促使层间滑脱形成裂隙,导致与断裂带另一侧压力库连通的成矿流体突然排泄。由于成矿流体内压力骤降,透闪石溶解度迅速降低而沉淀结晶形成软玉矿体。
2、“水线”的成因模式:“水线”平直的边界和透闪石纤维的展布特点表明其曾经历了先剪后张、最后再定向挤压的过程。软玉形成后,透闪石等成矿物质的沉淀和成矿流体自身的封闭又导致流体压力的积蓄和周期性的重复,并最终促发了断层再次活动。断层活动导致先期形成的软玉中产生一系列平直的张剪性裂隙(图4) ,成矿流体长期积聚的压力也因此得到瞬间释放,并迅速充填进入微裂隙中,透闪石垂直于剪切应力方向生长,最终形成透闪石纤维。
笔者认为,“水线”可能不仅仅是青海软玉所特有的现象。近期在与同行的多次交流中,不少学者也提及在个别和田软玉中发现有“水线”。
4 讨论及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软玉中的“水线”主要由透闪石组成。“水线”部分中的透闪石纤维较两侧软玉主体部分的细而长,且相互平行排列。相对软玉主体部分中的透闪石颗粒,“水线”部分中的透闪石纤维排列相对有序,导致其对入射光的散射和漫反射强度减弱,从而造成“水线”部分的油脂性减弱而透明性偏强。
2、软玉和软玉中“水线”的形成与成矿流体的多次活动有关。从已发表的相关资料看,几乎所有目前已发现的软玉矿均位于构造运动较复杂的地区 ,在成矿过程中均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成矿作用复杂而多期。所以“水线”并非青海软玉所独有的产地鉴别特征。
相关热词:
评论列表